2013年,习近平主席结合全球形?莸闹匾?变化,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重大策略,旨在促进沿线多国在经济、科技、教育、旅游等多方面的一同进步,为国内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宝贵契机和强大动力。出口信用保险借助其投入小、政策效应显著的优势,为不断拓展国外市场的中国企业提供防范收汇风险、解决筹资问题的支持与保障。因此,探索出口信用保险业发挥自己优势,帮助“一带一路”策略进步,具备要紧意义。
1、国内出口信用保险进步近况
出口信用保险是一国政府为推进本国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收汇安全而拟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风险基金的政策性保险业务。与国际上一般商业性机构不一样的是,国内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坚持“政策性业务,商业化运作”,主要经营险种为: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国外投资保险。据统计,截至2016年8月,国内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已累计承保达2.7万亿USD,支付赔款89.1亿USD,累计支持企业筹资超越2.5万亿元人民币,承保覆盖铁路、电力、矿产、轨道交通、信息产业等范围。在促进对外贸易可持续进步,服务开放型经济,帮助经济稳增长方面发挥了无可比拟的要紧用途。
2、“一带一路”策略下出口信用保险的机会
2017年保监会颁布《关于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建议》,提出“大力进步出口信用保险和国外投资保险,服务'一带一路'贸易畅通”。“一带一路”策略提出后,将不断扩大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借助、经贸走廊建设、高新技术产业进步等范围的业务合作,存在着巨大投筹资缺口,为出口信用保险发挥专业优势,撬动银行筹资提供了很多机会。
“一带一路”沿线建设具备项目周期长,资金规模庞大的特征,加之受地缘政治原因影响,具备较大的不确定性。对于大多数刚刚起步,流动资金少、负债率高的中小微型企业而言,具备较高的筹资重压。而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可以运用保险保单筹资业务,以国家信用为依托,通过风险转移机制,分散企业原来的信用风险,使其专注项目运营方向,同时为企业提供风险报告等信息,帮助企业主动进行风险管理。
银行在新巴塞尔协议的规定下,收紧对于中小微型企业放贷政策,而运用出口信用保险,能大大降低银行放贷风险,为企业项目增信,帮助企业在筹资本钱、贷款期限获得打折,保证企业的持续进步。
2015年,武汉某混合所有制高新技术企业,在长期出口买方信贷保险的支持下,从海量竞拍企业中胜出,签下越南电站项目并获2.75亿USD的信贷支持。依据“一带一路”策略部署,该企业正密切跟进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孟加拉、缅甸等沿线国家的电厂EPC项目,在出口信用保险保障下拓展多国持续合作。
自“一带一路”策略提出以来,国内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已累计承保沿线投资金额达1156.9亿USD,承保国内企业沿线出口贸易3285.1亿USD,在优化贸易结构,拓展合作范围,挖掘经济新增长点方面发挥了要紧的政策导向用途。通过提供风险保障,撬动很多的商业资金支持企业拓展国外市场,已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建设的要紧安全屏障。
3、“一带一路”策略下出口信用保险的挑战
1.市场认同度不高
国内的出口信用保险集中进步于本世纪初,因为起步时间较晚,相较于国际上出口信用保险的整体进步具备经验不足,推广不到位的劣势,也导致了其在庞大外贸企业市场中影响力欠缺。同时,现阶段国内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缺少对于国际贸易市场的风险管控意识,一般凭着经验、运势等的侥幸心理处置出口收汇风险,如觉得使用信用证的结算方法没有风险。多数企业对于出口信用保险的意思不甚知道,只将它视为一种普通的赔偿方法。数据显示,以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为例,超越90%的出口企业尚未投保,其中甚至包括少数国有大型企业。虽然近年来出口信用保险在投资、出口范围的覆盖率逐年提高,但就整体而言,其市场认同度仍有待加大。
2.有关立法滞后,导致监管空白
国内现在尚未颁布针对出口信用保险的规范性法规,所涉及的纠纷多是参照《保险法》、《对外贸易法》等进行责任认定。因为存在有关立法的空白,有关出口信用保险的费率厘定、承保范围、理赔追偿程序等也存在很多争议,在实务操作中总是致使投保企业、保险机构、银行三者间很难达成建议统一,因此理赔结果也非常难让人认可。而法律法规方面的滞后也将致使企业对于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障用途信心不足,影响多数企业借助其避免收汇风险、进行资金融通的积极性。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下,与日俱增的外贸业务与尚未规范的行业监管问题亟待解决。
3.信用风险承受能力不足
“一带一路”沿线的多数国家因为资源分配、领土争议等历史遗留问题,国内政局不稳,存在安全隐患,经济进步水平偏低,也由此致使了较高的主权信用风险。依据穆迪公司2016年公布的主权信用评级结果显示,“一带一路“沿线的64个国家里共46个获得评级,24个经济体主权信用等级处于投资级以下,占比48.0%,在全球133个经济体中约42.9%的处于投资级以下,整体信用风险偏高。且沿线国家主权信用风险差异大,既有如新加坡Aaa级国家,也有如乌克兰(Caa3)、黎巴嫩(B2)等高风险国家,为作为风险损失补偿的出口信用保险提出了较高的需要。
2012年,国内出口信用保险企业的风险资本金约为271.6亿元,最高承保水平低于3%,尚没办法满足“一带一路”下风险承保需要。
4、出口信用保险进步路径探索
1.积极宣传,普及信保风险理念
近年来,很多因未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而导致企业遭受重大损失的案件数见不鲜,也说明国内多数企业对于出口信用保险的认知不足甚至存在误区,加大业务宣传、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意识的任务刻不容缓。伴随“一带一路”进程的不断加深,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应当加强职员和资源的投入力度,积极面向“走出去”企业拓展咨询服务,为国外拓展前置性风险判断,积极构筑国外风险保障。政府部门也应当借助大众媒体等途径,普及政策性保险常识,强化企业主动进行风险管理的理念。
2.加大监管,健全有关法律体系
有关部门应当针对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拓展与经营,借鉴发达国家法条经验,结合国内的实质状况,尽快颁布配套的法律条约,对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业务范围、职责认定、成本厘定、保险赔付、委托追偿、退出准入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而全方位的规范,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为“一带一路”策略下的出口信用保险打造好的法律环境,更好地发挥其为中国企业国外投资等业务装修网有哪些用途。
3.促进合作,推进商品革新升级
近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续提出:“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对成套设施出口筹资应保尽保。”国内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应当积极发挥其在提供收汇风险保障、搭建筹资平台的自己优势,与其他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相互配合,不断加大保险金融商品的多样化革新,如中长期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有关监管部门也可在审慎稳健的基础上,允许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探索性的拓展保障范围,如将次主权违约风险纳入政治风险承保范围,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多样化的保障支持,为企业外贸投资和贸易合作装修网。同时,应当借助国内在“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等的优势,加大与国际同业机构的互动,通过多边合作平台的机制拓展与有关国家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共保、再保业务合作,以开放包容的理念,共享互利共赢的成就。